2.国民党执政时期推广、普及国语。国民党光复台湾后,第一件事就是消灭日语、日文,推广国语,营造“大中国意识”、中华文化认同。1945年9月2日,陈仪在受命台湾省行政长官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本人到台湾后拟先着手国语与国文的教授,预期达到使台胞明白了解祖国文化的目的。”1946年2月成立台湾省国语推行委员会,制定国语政策,推广、普及国语。1947年何应钦视察台湾时也说:“我们今天急要的工作,便是要如何肃清日人在教育文化思想上的遗毒,我们首先要尽力设法普及中国国语”。国民党通过推广、普及国语来进行三民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及中国化教育,以去除日本化来达成中国化,从而牢牢掌握政权。国语教育成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语成为大中小学的教学语言,凡接受过国民教育的人都会国语。据统计,1945年至1990年,国民党至台45年间,会说国语的民众已达80%。另据黄宣范(1995年)统计,无论是台湾闽南语、客家语或其他汉语方言(指1949年迁台的人士)的家庭,以国语为使用语言的家庭比率逐渐升高,而母语(或各汉语方言)的使用频率则日渐降低。国语不仅成为台湾社会的主要交际语言,而且成为大多数人的家庭语言。
3.民进党执政时期废止国语推广政策、实行乡土语言政策。民进党所构建的文化理想是“重建与发扬台湾语言文化”,在野时,利用李登辉对政治体制和国民党“本土化”的改造迅速坐大,积极营造台独认同,“台语”“台湾文化”“台湾民族”“台湾主体意识”等各种名目的文化台独思潮泛滥。执政后,全力推动乡土语言教育政策, 2001年乡土语言教育正式进入学校教育课程。2003年”教育部”国语推行委员会制定“语言平等法草案”,2007年”行政院”院会通过“国家语言发展法草案”,明定国语、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等共十几种语言为国家语言,从而把官方语言“国语”降为与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相同的地位。也就是从语言规划层面,放弃国语的官方语言、通用语的地位。民进党执政的2000年至2008年,国语被刻意挤压,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得到大力推广。
4.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实行一个主轴两个并轨、“推行国语和尊重母语和外语”的语言政策,母语教育依然被大力推广。
在台湾,语言问题常常被上升为政治问题,对语言资源、文化资源进行保护的乡土语言教育,从一开始就带上了区隔国语、切割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从2001年乡土语言教育纳入九年一贯课程至今已经15年了,若从解严以来开始的那一波“还我母语”、“台语运动”的本土化思潮算起,迄今已近三十年了。在这样的语言政策和文化台独思潮下,台湾社会的语言使用情况及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的活力是否发生了变化呢?这是我们关注的。
二、台湾语言政策演变与语言使用现实
(一)台湾语言政策演变
从大的方面说,台湾的语言政策经历了三个阶段:推广、普及国语阶段(1945-2000)、乡土语言教育阶段(2000-2008),推行国语和尊重母语阶段(2008-2016),分别处于国民党执政时期、民进党执政时期、国民党重新执政时期。有关国语推广政策的变化,其实在国民党的李登辉执政时期就已经开始了。这一时期,国语政策遭到否定,“母语”教育提上台面,“广电法”删除“方言”的条文,乡土语言教育进入学校。民进党执政后,推动乡土语言教育正式进入学校课程,改组“国语推行委员会”、废止“国语推行办法”、制定“语言平等法”和“语言发展法”等一系列“去中国化”的语言政策。国民党重新执政后,对“语言台独”并未肃清,甚至可以说是姑息。本文关注国语推广时期的台湾民众的语言生活,更关注接受乡土语言教育的台湾青年的语言使用情况。
(二)语言现实
1.基于台湾学者调查的分析
表1:台湾学者的16个语言调查案例
2.基于台湾第八次人口普查的分析
表2:2011年普查数据·分年龄段在家使用语言情形
分析:6岁以上人群平均在家语言使用比例国语83.5%,闽南语81.9%。6岁以上44岁以下人群,在家使用比例是国语93.3%,闽南语73.9%,国语使用率远高于闽南语。45岁以上人群,闽南语的使用比例高于国语。年龄越低,国语使用率越高,闽南语使用率越低,家庭语言呈现向国语转移的趋势。
3.基于笔者调查的分析
(1)资料收集说明
本研究是根据作者的国家社科课题“台湾多语言社会语言使用情况及发展趋势调查研究”中收集的资料分析的结果。本文中的“台湾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只是原调查中的一部分。此为一项量化研究,以语言规划理论和应用语言学理论为指导,从家庭、社会、朋友、宗教、学校公职部门五个场域探讨台湾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本文调查了台湾北、东、南、中、离岛五个区域八所综合性大学的1400多名的大学生,调查时间是2015年1月-8月,在校大学生年龄跨度是18-24岁,正是接受母语教育进课堂的一代人,也就是在“新”语言政策实施、提倡多元文化、语言平等权的社会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本研究格外关注:乡土语言教育是否改变受教育者使用国语的频率与范围,是否提高受教育者的母语能力,扩大母语的交际功能?国语的发展趋势如何?
本调查共发放问卷1420份,回收1280份,有效1188份。虽然有些问卷空漏某些问题,但我们的处理方式是以每题单独处理,每题的有效答卷数或有差异,但不影响问卷的有效性。
(2)内容设计与资料录入说明
在语言使用方面,我们采用广泛认可的五个场域:家庭场域、学校和公职场域、社会场域、朋友场域、宗教场域。每个场域设计若干题目,可单选可复选,每道题目的答案分成三级:主要使用=3,次要使用=2,偶尔使用=1,在问卷分析上,采用二分法,即“次要使用”和“偶尔使用”归为一类,设码值为0,而“主要使用”自成一类,设码值为1,也就是说,我们只对“主要使用”有兴趣。
家庭场域由9道题组成,为节省篇幅,呈现出来的是9道题的平均值。学校和公职部分场域3道题、社会场域4道题亦如此。宗教场域1道题、朋友场域1道题。
为了更详细地了解不同地区、族群、母语背景、性别、系所的台湾大学生的语言使用情况,在每个场域中,我们又做了次级分类(组)间的比较。具体如下。地区:东、南、北、中、离岛;族群:外省人、闽南人、客家人、原住民、其他;母语背景:国语、闽南语、客语、原住民语、英语、日语、其他。系所:台文系、非台文系。为节省篇幅,台湾大学生在不同场域、不同背景下的语言使用情况,另文报告。本文只提供5个重要的统计图。
图1:家庭场域语言使用情况
图2:朋友场域语言使用情况
图3:宗教场域语言使用情况
图4:学校和公职部门场域语言使用情况
图5:社会场域语言使用情况
说明:图1至图5显示,台湾大学生在家庭场域、朋友场域、宗教场域、社会场域、学校和公职部门场域使用的语言基本相同,即国语和闽南语,且国语占绝对优势。具体是:受访人在家庭场域79.65%使用国语,18.68%使用闽南语;在朋友场域97.23%使用国语,2.24%使用闽南语;在宗教场域79.62%使用国语,18.68%使用闽南语;在学校和公职部门,97.24%使用国语,2.42%使用闽南语。客语和原住民语分量极小,或可不计,或可计入闽南语中,整体作为乡土语言,与国语做比较。家庭,是母语的堡垒,是观察母语活力的重要指标,青年学生的家庭语言79.65%是国语,表明了母语的严重流失。
三、结果与讨论
(一)台湾学者的调查说明:(1)国语普及神速,在国语普及率大幅提高的同时,即使在闽、客语的传统区域如桃园县,方言母语有向国语转移的趋势(2)在台湾“新”的语言政策下,在实际使用中,国语的地位与功能并未受影响,闽南语、客语没有“止跌”。(3) 年龄越小,母语能力越低,年龄越小,家庭语言使用国语的比例越高,说明国语普及率、影响力加大,母语流失严重,尤其是客语、原住民语。
(二)“台湾第八次人口普查家庭语言使用情况”及“台湾大学生语言使用情况调查”说明语言政策与语言现实的背离。以2001年实行九年一贯乡土语言教育为界,人口普查中24岁以下人群及笔者2015年语言调查的对象——台湾大学生是接受学校的乡土语言教育课程的群体,其族群语言能力则远低于没有接受学校乡土语言教育的父辈、祖辈。换句话说,在实际的语言使用中,乡土语言政策并没有挽救方言母语、原住民语下降的趋势,国语侵入家庭,家庭语言继续向国语转移,国语一直是、依然是台湾社会的共通语。
总而言之,笔者的调查、台湾学者的调查及第八次人口普查家庭语言使用情况调查的结论趋于一致:台湾语言的使用与发展趋势是国语呈现稳定增长之势,乡土语言持续萎缩,语言转移持续进行。乡土语言政策并未动摇国语的优势地位,改变国语的功能。
然而,在“新”的语言政策下,国语,有通用语之实,却无通用语之名;闽、客、原住民语,有国家语言之名,却无国家语言之实(特别是原住民语使用频率极低)。
(三)以语言现实论,台湾乡土语言政策是失败的;以政治论,却是成功了。配合其他台独策略,(1)通过学校教育,打造了一代“天然独”。其危害性,可从以下三方面管窥:2014年太阳花学运、2015年反课纲、2016年时代力量占据”立法院”5个席位。(2)改变了台湾社会的主流民意,台湾民众的国家认同,从“大中国认同”逐渐转向“台湾认同”;从“中华文化认同”转向“多元文化认同”、“台湾文化认同”。(3)台独年轻化、铁杆台独逐年增加。这个趋势会加剧两岸关系的动荡不安。
(四)台湾乡土语言政策及“语言平等法”,表面上是语言平等,实际上是挤压国语;表面上是保护语言资源、提倡多元文化,实际上是去“中华文化”。语言“本土化”的背后是“去中国化”、“去国语化”,语言“本土化”的背后是闽南语的“国语”化。乡土语言政策既然与文化台独紧密关联,从语言上看是失败的,是反语言规律的,但从政治上看,只要台独势力当政,依然会大力推行。历史上,日本、越南、朝鲜在文字上的“去中国化”及台湾国民党成功地在语言、文字上的“去日本化”提醒我们注意,假以时日,“台语”(台湾闽南话)有可能从当前的徒有虚名的“国家语言”,演变成名副其实的台湾地区通用语。对此,我们不能掉以轻心。
四、对策
面对台湾的政治体制、政治民心大势和当局者在文化、教育领域的“去中国化”措施,作为影响台湾社会的一个外部因素,我们没有实质性的途径来改变它的内部体制,我们应当如何抵制“文化台独”呢?从共识处着手,有共识才能沟通,有基础才能推动。建议从三个方面引导民众认清语言台独。
1.在台湾民众人人可见的国语、方言母语使用情况的现实面前,科学阐明台当局推动闽南语“国语化”的经济成本。
2.借助岛内有识之士推动对现行语文政策及其实施效果的检讨、评估,重新检讨现行的“乡土语言政策”,倡议在中小学开展国语推广活动,质疑民进党的有明显文化台独倾向的语言地位规划。
3. 加强两岸民众交流。交流需要语言沟通,祖国大陆对台商、台湾青年、台湾民众的吸引力就是国语/普通话活力的后盾(闽南方言也是沟通的重要桥梁,但大陆使用人群与范围比较有限)。由此,间接地反制民进党的闽南语“国语化”的文化理想。
4.推动闽南方言、闽南文化寻根潮。
民进党的文化理想是“重建与发扬台湾语言文化”,在民进党当局大力推广台湾语言文化的同时,因势利导、顺势而为,推动台湾语言文化寻根潮,推动祖籍地寻根。
借着乡土语言、乡土文化的讨论,引导到语言寻根、文化寻根中来,期间必然涉及日据时期的“乡土文学”,揭露日本殖民者的暴政,反击岛内隐约可见的“皇民化”倾向。让台湾青少年知道,他从哪里来。在笔者所做的调查中,有一部分大学生,在籍贯一栏,填写“台湾人”。台湾在两蒋时期,籍贯只能写祖居地,目的就是不忘中原,只是到蒋经国末期才允许籍贯写出生地。这就是至今许多台湾人知道自己祖籍地的原因。而李登辉“新台湾人”的提出,实际上有“去中国化”的意涵。借着乡土语言、文化的讨论,让青少年知道自己的“根”。
大陆方面应加强闽南文化建设发展,在厦漳泉设立闽南文化交流区,形成闽南—台湾共同文化区、生活区,用闽南文化、祖籍地文化吸引台湾青年、基层民众。两岸民众共绘族群记忆,共建闽南文化。
5.文字记录语言,汉字记录国语/普通话,继续推动台湾岛内繁简字共存、共生的局面,从而促进文化交流,也巩固国语在两岸交流中的地位。
在台湾,简体字经历了由提倡到反对再到“简繁由之”的过程。推动台湾繁简字共存、共生的局面的可行性在于岛内简体字使用(不是大陆的简化字)已有相当的民意基础。据统计,台湾的简体字与大陆的简化字大约有70%相同,1980年出版的《标准行书范本》所收4000字当中,与大陆简化字相同的比例达30.5%。台湾社会书写简体字的情况普遍。
然而,马英九在2009年提出“识正书简”时,引发多方关注,遭到民进党的反对,相关民意调查,60%以上反对。由此可见,台湾民众书写时可以接受部分简体字,而且是不可避免地会写简体字,但不能接受强制性地全部用简体字(简化字)。民众要的是顺其自然,要的是自由,“简繁由之”。
2013年国家语委在台湾、香港、澳门、大陆进行繁简字使用情况调查,台湾方面的调查结果是:在台湾,过半的民众认识简体字。
由此可知,只要不涉及意识形态,不涉及“大陆”,民众享受“简繁由之”,因为简体字和正体字都是台湾的,怎么用,都没关系。
那么,当前,可以通过岛内有识之士推动台湾本身的简体字(俗体字)进入印刷体,或者重新讨论试卷中的简体字要不要扣分、中小学教学考试中允许使用简体字、道路标志、标牌、广告等公共领域增加使用简体字等议题,让台湾本身的简体字得到推广。
在一个没有“大陆”因素的文字使用环境中,在一个不需要讨论繁简相互了解、相互包容的环境中,让两种文字共存、共荣,在使用中优化。几千年的文字史告诉我们,由繁入简是文字演化的规律。
五、结语
民意如流水,不论哪个政党执政,两岸民众早已彼此渗透,他们总是要来往的,这才是最大的民意基础。因此,我们希望两岸共同促进语言文字系统和谐共处,构建和谐语言生活,以服务两岸民众的社会交际需求,促进民众交流往来,从而助力两岸和平统一、助力中华民族复兴。
【注】文章原载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01期。
责编:李毅婷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文章已获得作者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本公众号。如有版权问题,请留言说明,我们将尽快与您联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