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到李宗盛的《山丘》,是在一个深夜的出租车里。那时,司机师傅把音量调得很小,但李宗盛沙哑的嗓音依然刺穿了车厢的沉默。当唱到"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时,我透过后视镜,看到了司机的眼睛突然红了。那一刻,我明白了,这首歌中藏着每个成年人都无法逃避的命题。
2003年,李宗盛在台北的家中写下《山丘》的第一句旋律。那时,他刚结束了第二段婚姻,从生活了十年的北京搬回台湾。录音室里,他对着麦克风反复哼唱,却始终找不到合适的词句。这一搁笔就是十年,直到2013年,55岁的他才终于完成这首歌。这十年中,他经历了父亲的离世,女儿的成长,以及在上海和北京之间的辗转。正如他在采访中所说,"年轻时写的都是想象,到了这个年纪,写的全是骨头里长出来的东西。"
歌词中包含了太多李宗盛的人生密码。"因为不安而频频回首",道出了他二十多岁在瓦斯行送煤气时,因担心错过音乐机会而产生的焦虑;"无知的索求,羞耻于求救"则反映了他作为华语乐坛教父,却经历过两次婚姻的自责。而那句最扎心的"越过山丘,才发现无人等候",源自于他某天深夜回家时,看到父亲常坐的摇椅空荡荡的瞬间。这些经历使得《山丘》超越了普通的情歌,成为用生命谱写的史诗。
当代人听《山丘》时,特别能感同身受,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强调"翻越"的时代。社交媒体上满是"30岁前必须完成的100件事"的清单,职场中更是充斥着"逆袭"和"破圈"的励志故事。我们如同着了魔般,攀登一个个山丘:更高的职位、更大的房子、更完美的伴侣。但很少有人告诉我们,当真正站上山顶时,可能会遇见什么。
李宗盛用三十年的音乐生涯,悟出了人生最深的失落,往往不在于求而不得,而在于得非所愿。最近在漓江文学奖颁奖礼上,作家刘楚昕哽咽着回忆已故的恋人,他说终于明白"越过山丘"的残酷——当你终于有能力买下承诺过的钻戒时,那个该戴上它的人却已不在。这种时间差造成的遗憾,正是《山丘》最锋利的部分。就像知乎上一个高赞回答所说:年轻时听觉得是情歌,中年听发现是人生,等到父母离世才听懂那是永恒的乡愁。
然而,李宗盛终究是温暖的。在歌曲的最后,他给出了"嘻皮笑脸面对人生的难"的解法。这让我想起日本作家村上春树的话:"当你穿越过暴风雨,你就不再是原来那个人。"或许《山丘》真正的启示在于:重要的不是山那边有什么,而是在翻越过程中,我们如何与自己的遗憾和解。正如老李在演唱会中总爱说的:"日子要过,歌要写,饭要吃,这就是人生。"
每当我再次听到《山丘》,总会想起那个红了眼眶的出租车司机。后来他告诉我,那天是他儿子去美国留学的第三年,也是他妻子确诊阿尔茨海默症的第一百天。他说现在终于明白,人生最大的山丘不是那些未到达的远方,而是学会在无人喝彩时,依然能为自己鼓掌。这大概就是李宗盛想告诉我们的:山丘永远在那里,而我们要带着所有遗憾与馈赠,继续往前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